找到相关内容1506篇,用时4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净土科学观-极乐世界的依报与正报

    三个意思,佛的觉是圆满,究竟觉,所以不同于菩萨。菩萨虽然觉,自觉、觉他,不圆满,就是前面所讲,非究竟,佛是究竟。因此我们讲佛是觉都圆满,那么这个成佛。  那么还在一切经里常常见到的,佛有“”。第...,教他的时候,他肯接受,那么这个叫应。佛皆有,这个,禅宗六祖大师在坛经第五章里面,跟我们说得非常之亲切,诸位可以参考。本经所说的佛,这个佛的意思,前面略略给诸位介绍了。  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30062630.html
  • 成都地区南朝佛教造像研究

    、释迦多宝、释迦双身、阿育王、观音等,组合形式除单体外,有一辅、一辅五等多种。质地以红砂石为主,也有部分青石。此外本文对成都南朝佛教造像进行分期研究时可以参考比较的资料有:绵阳平阳府君阙梁代造像...屏式造像,上部及左边残,正面一佛立于覆莲圆台上,磨光馒头头肉髻,头后饰莲花,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长仅及膝,内着僧祗支长及脚裸,僧祗支胸前系带打结,结带下垂于袈裟之外。右侧侍立菩萨、一弟子、一力士,左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01362754.html
  • 金顶三相与峨眉佛教名山的关联性分析

    佛教时代有了巨大发展。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关切最密的就是之一的一应,这一点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空前的发挥。诸佛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变现无量随类化,居净秽土,一一称彼机宜,现通说法。”诸佛菩萨这种亲...佛教传人中土后,随佛教中国化的演变发展,在僧尼和善男信女中间也兴起了大山崇拜。唐宋以后,大佛教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的崇拜也卓然而兴并蔚然成风。然而,说起佛教名山的崇拜,论者多从人文因素,即...

    向世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04362786.html
  • 菩萨律仪

    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等是。  三聚净戒,各能成办菩萨所应作事;由摄律仪戒,断一切恶,能令菩萨安住其心;由摄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由饶益有情戒,能成熟一切有情。因位中持三聚净戒,果中具:律仪断恶,显断德,成就法身;摄善圆满一切佛法,显智德,成就报;摄生成熟有情,显恩德,成就化身。故三聚净戒,行无不具,德无不圆,故称为无尽戒藏。三聚净戒,虽就义不同,别为种,理实相入。如律仪戎,当...

    续 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40962887.html
  • 大隐隐于市:天台佛法与“都市佛教”

    因为佛性具恶,所以佛能现恶事化恶以随缘化度众生,这属于佛法、报、化“”中的“化身”问题;(二)就众生而言,因为佛性具恶(人人皆有佛性,因而众生也像...与彼大苏山之为了自修证果的修止观不可同日而语。   ()厌恶都市而隐居?否   智顗上天台山既然不是为了自修,那是不是因为厌恶都市生活而寻求隐居呢?这倒是有可能的,因为从古至今,许多僧人都有厌恶...

    陈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30762996.html
  •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器世间”,更分以寂灭道场的别处与华严世界的通处;化主的智正觉,分为、十;化机的众生,可再分为同生、异生而解释。净眼是针对器世间的洞彻,智正觉是现象,众生乃照嘱;故如来对众生所应的...大师之后,被推为华严宗的祖,而实际上是华严宗的真正创立者。本文拟根据资料结合学教心得,窥探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   二、法藏大师的生平及著作略述   法藏(643-712)大师号贤首,俗姓康,其...

    清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61763079.html
  • 印度的文殊信仰

    佛陀是一个历史人物,尽管他们也对佛陀有些神化;而大乘则把佛陀全盘神化,并提出了佛有二乃至十之说。从实践上看,小乘主张求得自己解脱,成阿罗汉或辟支佛果,而大乘则主张求得佛果,即使达不到佛的境地,...小乘主张修学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分,即戒、定、慧学;而大乘则主张兼学六波罗蜜。因此说,“大乘者,立成佛之大愿,行悲智兼济之行,以成佛为终极者也。”I”  那么,大乘这一思想源于哪呢?当代佛学家印...

    肖 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13063182.html
  • 禅法要义

    名、句、文,是不相应行法所摄,同是百法中的一分,所以法性理应包括能诠之名的真实相在内。《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8]这种无生灭本寂的自性涅?,是一切...审谛观察,如实了知其过患相、功德相、杂染相、清净相、粗苦相、净妙相等,从而引生神通智慧现行,成办一切诸应所作,是名为禅。古人说禅有种,即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若厌下趋上,呵欲弃盖,依有寻有伺...

    唐思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53363318.html
  • 〈净土宗特色〉之「补充说明」

    是劣等的应化土;或谓之凡圣同居土,认为既是凡夫圣人都能往生的净土,应是凡圣杂处而居的下等净土。  对此道绰禅师已于《安乐集》第一大门之〈土章〉纠正之,而说明弥陀净土是报土非化土。今大师亦于〈玄义...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菩提者,应当称其名号。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81663353.html
  • 路途风光札记

    真是种籽翻腾一次少一次,但愿一直翻腾净尽。心理:安于心念耳闻渐渐溶入味妙境,即感:持(念)非我持、闻(咒)非我闻;一切皆幻、空、假相也,若执此以为是,岂不痴乎!对“”之称谓,心浮语曰:  ...于心念耳闻渐入于其深邃之中,感知:  (一)、呼吸浅、细,游浮于鼻、喉之间。  (二)、觉察不到心跳、脉动。(通常结印之手,亦能觉察到脉之搏动。)  ()、空灵、不觉有在、似暧气泡沫、且不觉肢体...

    宋世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115663449.html